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法国红磨坊,以及法国红磨坊与丽都表演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红磨坊 是什么意思?(不要跟我说电影什么什么的,我只想知道 字面意思、词语含义)
- 《红磨坊》是写法国画家劳特累克的真实故事吗?
- 红磨坊的历史
- 声色犬马又何妨?依然清晰记得那张惊艳了时光的脸
- 红磨坊的舞会的创作背景
- 红磨坊的剧情简介
Q1:红磨坊 是什么意思?(不要跟我说电影什么什么的,我只想知道 字面意思、词语含义)
红磨坊英文就是The Moulin Rouge
moulin n. 冰川锅穴
rougen. 胭脂;口红;铁丹,红铁粉
vt. 擦口红;在…上搽胭脂
vi. 搽胭脂;涂口红
Moulin Rouge 只有一个意思就是 红磨坊(巴黎著名歌舞厅)
Q2:《红磨坊》是写法国画家劳特累克的真实故事吗?
出生于贵族家庭的亨利·图鲁兹·劳特累克因为小时候的一次意外事故只能截取一半的腿,一直喜欢的女孩也离开了他。他从此自卑起来,认为自己是个畸形的家伙,而且不会再有女人会爱上自己。他闭门不出,只是画自己喜欢的画。尽管优越的家境使他不愁吃喝,但他决定去巴黎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他在巴黎成了一个街头画家,他的画作还受到了一些收藏家的注意。在这里他认识了姑娘玛丽·莎莱,她的出现使得他对爱情又燃起了一丝希望。然而玛丽的反复无常伤了亨利的心,他不再为她开门,而当他到玛丽常出没的酒吧找她时,玛丽已经醉得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亨利就这样对爱情死了心。亨利为“红磨坊”画的广告画成功付印并贴在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画中女主角——红磨坊的舞女成了巴黎的红星,而亨利也更加出名。但亨利的父亲认为他画这些有辱门风的色情广告画实在不是正经的工作,但亨利拒绝了父母让他回家的要求,坚决留在巴黎。亨利在巴黎开了个人画展,但一如既往酗酒不止。他爱上一个自力更生的服装店老板娘帕奎恩小姐,但却因为不再相信爱情而对帕奎恩的表示无动于衷,当帕奎恩小姐离开他而嫁做他人妇时,他又开始严重的酗酒,不幸滚落楼梯受了重伤。临死前,他的父亲来到他的床前告诉他,他的画作已经被卢浮宫收藏。
Q3:红磨坊的历史
红磨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那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艺术家,在蒙马特高地作画卖艺,使那一带充满艺术气氛,成为巴黎最别致、最多姿多彩的城区之一。由于艺术活动活跃,蒙马特高地街区那弯弯曲曲的卵石坡路的两侧,小咖啡馆、小酒吧生意兴隆。后来,这些小咖啡馆、小酒店里来了一些舞女,她们穿着滚有繁复花边的长裙,伴着狂热的音乐节奏,扭动着臀部,把大腿抬得高高的,直直地伸向挂着吊灯的天顶。当时英国人称这种舞蹈为“康康舞”,认为它很放荡,很下流,禁止在英国演出。
但是,康康舞在蒙马特高地很受欢迎。每年狂欢节,舞者走上街头大跳特跳,人们从城市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社会学者在分析康康舞盛行的原因时指出,1871年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萎靡不振。现实生活中丑闻充斥,金融财团明争暗斗,劳资矛盾加剧。人们厌倦了民族主义者的大话空话,整个民族感到极度的空虚。在重新找回生活坐标之前,法国人感到苦闷、彷徨。然而,忧郁不是高卢人的特点,他们很快就学会用玩世不恭来取代苦闷,这就促使一种放纵的风气在巴黎弥漫。
1889年10月6日,红磨坊歌舞厅在康康舞的乐声中正式诞生。红磨坊画家图卢兹—劳特累克在他的多幅水彩画中描绘了那些贪婪的看客,而他本人最后也沉湎红磨坊,在同舞女的夜夜狂欢中毁掉了生命。红磨坊的舞女,有法国的,也有来自欧洲其他国家及美洲、澳洲的, 她们的愿望不高,只希望能够遇到一位能够善待自己的男人。
红磨坊的历史上,出现过多位有名的艺人,如古吕、摩姆·弗罗玛茨、珍妮·阿弗里尔。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古吕,此人身材丰满,风姿绰约,绿色的缎子拖裙系在臀后,每次走过蒙马特街区,都引起一阵骚动,整整几十年间,她成为红磨坊的代称。不过,此人晚景凄凉,60年代,有记者要为她写传记,才发现她竟住在旅行挂车里。除了舞女,红磨坊还有一些很出名的男艺人,如伊韦特·吉尔贝,以说笑出名,糅合着诙谐和优雅的说笑风格使他成为法国“名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占领期间,国难家愁当头,但舞女不知亡国恨,红磨坊仍然歌舞升平。战后,因为这段不光彩的历史,红磨坊受到严厉批评。
而今红磨坊已成为一家大型的歌舞表演厅,是巴黎的一个旅游景点。如果说它仍保持着百年前某些特点的话,那就是舞者的装饰大致不变,上身裸露,披挂着华丽的羽毛服饰或金属片,但是观众与旧日看客完全不能同日而语,观众是现代文明观众,怀着发现巴黎的心情来看演出,演员把演出作为一种光明正大的演艺事业,不像百年前的舞女,为取悦某一个或几个包养她的男人而强作欢颜。
而今红磨坊有40名女演员、20名男演员,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主要是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女演员必须受过芭蕾舞训练,身高起码应达1.72米,年龄在16至25岁之间。容貌要姣好,笑容要灿烂,大腿要修长,鼻子要俏皮……演员起薪2500欧元,资深演员可达5000,但是主要薪水则是观众的消费。他们付出很多,每周工作6天,每天演出两场。红磨坊现今的主要舞蹈兼独唱演员玛丽莎来自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护士,一个良家女子。玛丽莎在红磨坊当演员整整15年,已与团里一位意大利籍独唱兼杂技演员结婚。她曾在《奇妙》这出歌舞剧(此剧演了12年)中演出过6000场!虽然今年已经33岁,但人们说她仍然具有17岁女孩的身材,表演时她全套行头重12公斤,她能像少女一样“举重若轻”,高高地抬起大腿。她在评论妮可·基德曼在影片《红磨坊》中的舞蹈时说:“还行吧,她尽力而为了。”进红磨坊是不少女孩的梦想,因为红磨坊的经历,就像“阿里巴巴”里“芝麻开门”的神奇密语,令生活出现奇迹。许多在红磨坊跳过舞的女孩,后来成功地进入影视界。
红磨坊是法国娱乐业中一家效益良好的企业。其观众55%是外国人,45%为法国外省人。最近几年,企业采取经营上的一些改革,如通过出售家庭票及各种减价票以吸引观众,取得成功,三年间,营业额从1.3亿法郎上升到两亿法郎。
Q4:声色犬马又何妨?依然清晰记得那张惊艳了时光的脸
1899年,在巴黎蒙马特,一间酒吧正式开业了。谁也没想到,半年后,这间酒吧便红动欧洲。更让人意料不到的是,一百多年来,这间酒吧不仅成了蒙马特地标性建筑之一,也孕育了无比丰富的艺术瑰宝。
它,就是享誉世界的 红磨坊 。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法国都在世界文化艺术上拥有一席之地。且不论每年的巴黎时装周,单说法国女人留给世人优雅美丽的印象,就比法国的知名奢侈品更令人心旷神怡,甚至可谓是男人爱慕,女人嫉妒。
谈及法兰西奔放的歌舞表演,香榭丽舍的丽都和蒙马特的红磨坊便不在话下。两家歌舞表演各有千秋——丽都和美国百老汇更相近,服装考究、演员专业,用它专业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赏者。而蒙马特的红磨坊,则为观众们呈现地地道道的法国原生态歌舞——艳饰、艳丽、艳情。
热辣的音乐、蓬翘的裙摆、扭动的臀部、高抬的大腿是红磨坊歌舞的精髓, 以至于当年的英国人将这种舞蹈命名为 Kankan(康康舞),认为这种舞蹈低俗下流,一度禁止在英国表演。
可几十年后,这种热辣奔放的舞蹈却被如法炮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上海,夜总会成了另一个销金窟。
民国一代妖姬歌手白光曾用她极富个人魅力的嗓音慵懒地唱道——
英国人就是假正经。
可法国人浪漫啊!
历史学家如此解释康康舞在蒙马特高地的盛行——
法国人选择用热辣的歌舞融化一切郁结难解的心情。
二战德占期间,红磨坊内依然热闹非凡,这也成了后来红磨坊被诟病的理由之一。纵外界战火纷飞,厅内歌舞升平的情景绝非个例。唐朝诗人杜牧曾写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句子警示当权者莫要步了南唐李煜的后尘。同样的,日据时期,上海作为『租界』享有特殊地位,十里洋场的热闹绝非浪得虚名,自然少不了不愁吃穿的社会名流杀时间的娱乐场所。
今天的老上海歌厅已不复存在,但红磨坊仍坚定地屹立在蒙马特脚下,用她独有的风情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睹热辣的法兰西艺术。
红磨坊吸收着岁月的精华,在创造艺术的同时,也成为伟大的电影灵感取材地。到现在为止,不同的导演已经拍过四个不同版本的《红磨坊》(这里仅指电影名字取为Moulin Rouge的,和红磨坊有关的电影还有很多),他们各有特色——1928年德国导演埃瓦德·杜邦拍的最后一部无声电影;1934年美国导演西德尼·兰菲尔德的喜剧电影;以及为中国观众比较熟知的1952年约翰·哈斯顿导演的《青楼孽缘》和2001年巴兹·鲁赫曼执导,妮可·基德曼与伊万·麦克格雷戈主演的大型歌舞片《红磨坊》。
无论口碑怎样,票房几何,这几部以红磨坊为背景的电影无一例外地,都格外强调舞厅纸醉金迷的质感,服饰妆发极度华美,激发着观众的热情,其中1952年版的《青楼孽缘》还获得第25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布景、最佳服装设计等大奖,由此可见一斑。
过去红磨坊里的舞女,是被人不齿的工作。她们做出性感撩人的动作,只为取悦看台上的男人们,满心期待着钓到一个金龟婿,下半生便吃穿不愁。时至今日, 红磨坊俨然成了一个光辉熠熠的舞台,演员们不再低贱,而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员们组成,这些年轻人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他们愿在这方天地发光发热,把青春撒向全世界。
2001年版的《红磨坊》,妮可·基德曼饰演的舞蹈演员Satine的身份界于两者之间,成为新时代舞女形象的代言人。她一方面希望『勾搭』一个钻石王老五实现自己『鲤鱼跃龙门』舞女变演员之路,另一方面又渴求真正的爱情充盈人生。
的确,现代的红磨坊更像一个窗口 ——许多在红磨坊跳过舞的女孩,后来成功地进入影视界。在红磨坊跳了15年的舞蹈演员玛丽莎曾如此评价妮可的舞蹈:『还行吧,她尽力而为了』。仿佛带着一丝戏谑(可见其舞蹈演员的专业度),这可不能算多高的评价,毕竟拍摄中妮可为了练舞一度摔断肋骨,只能坐轮椅拍上半身戏,全组一度停拍等妮可养伤。
可能这就叫做摄人心魂的美吧,甫一抬眼,明亮的眸子里映着动人的光芒。
导演大人发现蓝光下的妮可美得发光(原话哦~ the director found that the blue light made her almost "glow" and therefore stood out during the scene.),所以妮可秋千出场处使用蓝光拍摄。一首《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唱的人心都酥了,哪个老爷还不乖乖跪倒石榴裙下,为女王一掷千金。
在流俗痞子和多情才子之间游刃有余的伊万,原来还有一副唱歌的好嗓子,他的歌声要你不得不信『My gift is my song』,开口跪的最佳诠释。原来刻在时光长河上的,不只有美好的面庞,还有动人的声音。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恰好是其他六种艺术的完美结合。只要资源够高清,音轨够明朗,多年后你还是能欣赏到起码70%以上原汁原味的艺术(刨除心情、时代性等艺差异)。
My gift is my song.
被那双清澈的眸子盯着,被那款款深情的歌声绕着,此情此景,如何让人不动情?也难怪妮可说『每当伊万开口唱歌的时候,我都爱上他了』,假如妮可曾有过精神出轨,也一定在伊万对着妮可散发迷人的音浪攻击时。
2001版《红磨坊》是继91年动画版《美女与野兽》后,10年内唯一一部获得奥斯卡提名的音乐电影。
音乐剧电影较之传统叙事电影,票房吸引力的确没那么强(尤其在中国,21年的《悲惨世界》就是典例),就像不是人人都听得懂歌剧一样。 每个时代,百老汇都能找到属于音乐剧的标志——30年代是《万事皆空》,40年代有《俄克拉荷马》,60年代《芝加哥》,80年代有《猫》,90年代有《为你疯狂》,到了21世纪,则是《妈妈咪呀》。
难怪休叔担任主持的第81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激动地感叹《妈妈咪呀》象征着音乐剧的复兴。
《红磨坊》夹在90年代和21世纪的千禧年开端,却没达到划时代的标志。
究其原因,大概因为诚意不够。
千万别误会,剧组制作砸钱多并不能算是十足诚意。毕竟中国电影不景气的一大原因就是近年来『资本无节制地介入艺术市场』,《红磨坊》也给人相同的感觉。画面漂亮、服饰华美、演员养眼,但也掩饰不了故事落入俗套、歌曲大杂烩的堆砌等明显瑕疵,太华丽反而更容易凸显内在空虚。
总的来说,《红磨坊》到位地诠释了歌舞风月场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一部菲茨杰拉德笔下盖茨比式的生活。但仔细想来,它的浮夸风格很容易让你有种乱入宝莱坞风格的歌舞片,事实上被问及创作灵感来源时,导演 Baz Luhrmann 明确表示来源于印度——
说到底,《红磨坊》作为一部音乐剧电影(musical),演员演唱歌曲却多为现成翻唱,最讽刺的莫过于妮可开场那首华丽惹眼的《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
Sparkling Diamonds
原曲歌词中提到的四种珠宝——Tiffany, Cartier, Black Starr & Frost - Gorham and Harry Winston,但电影背景时代中,Winston还未登场, Black Starr & Frost也并未和 Gorham合并。因此电影中的歌曲进行了改编,Harry Winston被换成Jim Broadbent饰演的角色 Harold (Harry) Zidler,历史上的原型是Charles Zidler。
当然,和某些连拼带凑的制作相比,《红磨坊》已经做了相当专业的校对。可要成为经典之作,只有校对显然是不够的,创造性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评价标准。
连很多叙事电影都请来作曲家在OST上暗暗较劲,以音乐为主打的音乐剧电影却大肆『借鉴』实在是说不过去。
反观2012年的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你就能看出来什么叫走心的作品。任何时代,只有用心的作品,才能走上巅峰,创造神话。
可以说,《红磨坊》是高端玩家的游戏。不谈在音乐剧上的划时代意义,冲着画面的精美程度和颜值&演技巅峰时期的妮可和深情帅气兼有好嗓的伊万,依然值得一看。
不过记得,影片结束要回归现实哦。电影越美,生活越累,华丽的泡沫之所以透着缤纷的彩虹,是因为它已经膨胀到爆炸的边缘了,那是崩溃前夕的瑰丽。
才子佳人的爱情一向很美,只是这段佳话,恐怕在大多数人眼里过于遥不可及。但,谁又能说这何尝不是艺术巴黎的另一种韵味呢?诗人和歌女注定不是平凡人,用普通人的爱情来评价他们也太死板。
那,就在我们记忆中的一个光亮角落,为他们绝世独立的爱情,赞颂高歌吧!
Q5:红磨坊的舞会的创作背景
雷诺阿的《红磨坊的舞会》,1990年卖出7810万美元高价。1899年在法国蒙马特开业的“红磨坊”酒吧吸引了包括英国王太子在内的社会名流及众多年轻作家、艺术家。经历了100多年风雨沧桑的“红磨坊”,在历史的境迁中,丝毫没有褪色,反而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屋顶上旋转的大红风车已经成为巴黎蒙马特的标志,更令全世界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向往。
“红磨坊”长盛不衰的原因还有两个:首先,令众多贪杯者流连忘返的“红磨坊”啤酒,一直严格地遵守并保留了传统的啤酒酿造工艺,独特的口味令无数人开怀畅饮,夜夜不归。另外, “红磨坊”酒吧与法国后印象派绘画大师雷诺阿的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雷诺阿是“红磨坊”的常客,他创作了《红磨坊的舞会》。其后,他受酒吧老板之邀为其创作宣传海报,当那些大胆革新及充满艺术品位的海报贴满大街小巷时,无数人涌向红磨坊酒吧。
法国红磨坊有着悠久的历史,自1899年开业至今,五代经营者将红磨坊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知名品牌,其传统的酿酒工艺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喜爱。
Q6:红磨坊的剧情简介
默诺公爵是“红磨坊”的常客,也是拜倒在莎婷石榴裙下的达官贵人之一。当哈罗德为了改建“红磨坊”而以莎婷设下美人计骗他投资时,公爵爽快地捐出了大把的钞票。
其实,谁心里都很清楚,公爵对莎婷忠实迷恋的背后,隐藏着他强烈的占有欲,他无时无刻不在计算着如何将莎婷据为己有。当默诺得知自己被利用了之后,他那阴暗疯狂的心灵终于暴露了出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以谋杀为手段。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zLPVAUH9m5KL7O7mJ4InQ?pwd=07iw 提取码:07iw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1、萨汀
人称“闪亮的钻石”的红舞女兼高级妓女,出身贫贱的莎婷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悲苦过去,她渴望力争上游成为真正的大明星,在红磨坊经理齐德勒大提拔下,她用最美的容颜与最精湛的歌艺,为世人营造了一个休憩的梦想世界,满足每个男人的幻想。
2、克里斯蒂安
是个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年诗人,他有着极高的艺术天分和创作热情。为了寻找自己渴求的艺术氛围,实现创作梦想,克里斯蒂安离开了古板严厉的父亲,独自到巴黎闯荡。
影片赏析
《红磨坊》的一大特色便是它的色彩和节奏。该片的色彩之绚丽和饱满,给人以梦幻的感觉,光是红色和蓝色就有无数种色泽,其丰富性远远超出对人物的塑造。这种“超越真实”的场景当然不可能实景拍摄,而在现实世界中,大概只有赌城拉斯维加斯才有几分片中的味道。
百分之百的摄影棚置景,也使得各种拍摄角度成为可能:影片镜头的拍摄角度之多、剪接变化之快,足以让人头晕目眩,而这种明显借鉴于MTV的手法,在鲁赫曼手中就像魔术师玩纸牌似的,你还来不及惊讶就有另一个新招出现。
关于法国红磨坊和法国红磨坊与丽都表演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法国红磨坊的详细内容...
今日天气详情" target="_blank">温度9~17°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法国红磨坊,以及法国红磨坊与丽都表演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红磨坊 是什么意思?(不要跟我说电影什么什么的,我只想知道 字面意思、词语含义)
- 《红磨坊》是写法国画家劳特累克的真实故事吗?
- 红磨坊的历史
- 声色犬马又何妨?依然清晰记得那张惊艳了时光的脸
- 红磨坊的舞会的创作背景
- 红磨坊的剧情简介
Q1:红磨坊 是什么意思?(不要跟我说电影什么什么的,我只想知道 字面意思、词语含义)
红磨坊英文就是The Moulin Rouge
moulin n. 冰川锅穴
rougen. 胭脂;口红;铁丹,红铁粉
vt. 擦口红;在…上搽胭脂
vi. 搽胭脂;涂口红
Moulin Rouge 只有一个意思就是 红磨坊(巴黎著名歌舞厅)
Q2:《红磨坊》是写法国画家劳特累克的真实故事吗?
出生于贵族家庭的亨利·图鲁兹·劳特累克因为小时候的一次意外事故只能截取一半的腿,一直喜欢的女孩也离开了他。他从此自卑起来,认为自己是个畸形的家伙,而且不会再有女人会爱上自己。他闭门不出,只是画自己喜欢的画。尽管优越的家境使他不愁吃喝,但他决定去巴黎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他在巴黎成了一个街头画家,他的画作还受到了一些收藏家的注意。在这里他认识了姑娘玛丽·莎莱,她的出现使得他对爱情又燃起了一丝希望。然而玛丽的反复无常伤了亨利的心,他不再为她开门,而当他到玛丽常出没的酒吧找她时,玛丽已经醉得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亨利就这样对爱情死了心。亨利为“红磨坊”画的广告画成功付印并贴在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画中女主角——红磨坊的舞女成了巴黎的红星,而亨利也更加出名。但亨利的父亲认为他画这些有辱门风的色情广告画实在不是正经的工作,但亨利拒绝了父母让他回家的要求,坚决留在巴黎。亨利在巴黎开了个人画展,但一如既往酗酒不止。他爱上一个自力更生的服装店老板娘帕奎恩小姐,但却因为不再相信爱情而对帕奎恩的表示无动于衷,当帕奎恩小姐离开他而嫁做他人妇时,他又开始严重的酗酒,不幸滚落楼梯受了重伤。临死前,他的父亲来到他的床前告诉他,他的画作已经被卢浮宫收藏。
Q3:红磨坊的历史
红磨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那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艺术家,在蒙马特高地作画卖艺,使那一带充满艺术气氛,成为巴黎最别致、最多姿多彩的城区之一。由于艺术活动活跃,蒙马特高地街区那弯弯曲曲的卵石坡路的两侧,小咖啡馆、小酒吧生意兴隆。后来,这些小咖啡馆、小酒店里来了一些舞女,她们穿着滚有繁复花边的长裙,伴着狂热的音乐节奏,扭动着臀部,把大腿抬得高高的,直直地伸向挂着吊灯的天顶。当时英国人称这种舞蹈为“康康舞”,认为它很放荡,很下流,禁止在英国演出。
但是,康康舞在蒙马特高地很受欢迎。每年狂欢节,舞者走上街头大跳特跳,人们从城市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社会学者在分析康康舞盛行的原因时指出,1871年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萎靡不振。现实生活中丑闻充斥,金融财团明争暗斗,劳资矛盾加剧。人们厌倦了民族主义者的大话空话,整个民族感到极度的空虚。在重新找回生活坐标之前,法国人感到苦闷、彷徨。然而,忧郁不是高卢人的特点,他们很快就学会用玩世不恭来取代苦闷,这就促使一种放纵的风气在巴黎弥漫。
1889年10月6日,红磨坊歌舞厅在康康舞的乐声中正式诞生。红磨坊画家图卢兹—劳特累克在他的多幅水彩画中描绘了那些贪婪的看客,而他本人最后也沉湎红磨坊,在同舞女的夜夜狂欢中毁掉了生命。红磨坊的舞女,有法国的,也有来自欧洲其他国家及美洲、澳洲的, 她们的愿望不高,只希望能够遇到一位能够善待自己的男人。
红磨坊的历史上,出现过多位有名的艺人,如古吕、摩姆·弗罗玛茨、珍妮·阿弗里尔。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古吕,此人身材丰满,风姿绰约,绿色的缎子拖裙系在臀后,每次走过蒙马特街区,都引起一阵骚动,整整几十年间,她成为红磨坊的代称。不过,此人晚景凄凉,60年代,有记者要为她写传记,才发现她竟住在旅行挂车里。除了舞女,红磨坊还有一些很出名的男艺人,如伊韦特·吉尔贝,以说笑出名,糅合着诙谐和优雅的说笑风格使他成为法国“名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占领期间,国难家愁当头,但舞女不知亡国恨,红磨坊仍然歌舞升平。战后,因为这段不光彩的历史,红磨坊受到严厉批评。
而今红磨坊已成为一家大型的歌舞表演厅,是巴黎的一个旅游景点。如果说它仍保持着百年前某些特点的话,那就是舞者的装饰大致不变,上身裸露,披挂着华丽的羽毛服饰或金属片,但是观众与旧日看客完全不能同日而语,观众是现代文明观众,怀着发现巴黎的心情来看演出,演员把演出作为一种光明正大的演艺事业,不像百年前的舞女,为取悦某一个或几个包养她的男人而强作欢颜。
而今红磨坊有40名女演员、20名男演员,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主要是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女演员必须受过芭蕾舞训练,身高起码应达1.72米,年龄在16至25岁之间。容貌要姣好,笑容要灿烂,大腿要修长,鼻子要俏皮……演员起薪2500欧元,资深演员可达5000,但是主要薪水则是观众的消费。他们付出很多,每周工作6天,每天演出两场。红磨坊现今的主要舞蹈兼独唱演员玛丽莎来自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护士,一个良家女子。玛丽莎在红磨坊当演员整整15年,已与团里一位意大利籍独唱兼杂技演员结婚。她曾在《奇妙》这出歌舞剧(此剧演了12年)中演出过6000场!虽然今年已经33岁,但人们说她仍然具有17岁女孩的身材,表演时她全套行头重12公斤,她能像少女一样“举重若轻”,高高地抬起大腿。她在评论妮可·基德曼在影片《红磨坊》中的舞蹈时说:“还行吧,她尽力而为了。”进红磨坊是不少女孩的梦想,因为红磨坊的经历,就像“阿里巴巴”里“芝麻开门”的神奇密语,令生活出现奇迹。许多在红磨坊跳过舞的女孩,后来成功地进入影视界。
红磨坊是法国娱乐业中一家效益良好的企业。其观众55%是外国人,45%为法国外省人。最近几年,企业采取经营上的一些改革,如通过出售家庭票及各种减价票以吸引观众,取得成功,三年间,营业额从1.3亿法郎上升到两亿法郎。
Q4:声色犬马又何妨?依然清晰记得那张惊艳了时光的脸
1899年,在巴黎蒙马特,一间酒吧正式开业了。谁也没想到,半年后,这间酒吧便红动欧洲。更让人意料不到的是,一百多年来,这间酒吧不仅成了蒙马特地标性建筑之一,也孕育了无比丰富的艺术瑰宝。
它,就是享誉世界的 红磨坊 。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法国都在世界文化艺术上拥有一席之地。且不论每年的巴黎时装周,单说法国女人留给世人优雅美丽的印象,就比法国的知名奢侈品更令人心旷神怡,甚至可谓是男人爱慕,女人嫉妒。
谈及法兰西奔放的歌舞表演,香榭丽舍的丽都和蒙马特的红磨坊便不在话下。两家歌舞表演各有千秋——丽都和美国百老汇更相近,服装考究、演员专业,用它专业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赏者。而蒙马特的红磨坊,则为观众们呈现地地道道的法国原生态歌舞——艳饰、艳丽、艳情。
热辣的音乐、蓬翘的裙摆、扭动的臀部、高抬的大腿是红磨坊歌舞的精髓, 以至于当年的英国人将这种舞蹈命名为 Kankan(康康舞),认为这种舞蹈低俗下流,一度禁止在英国表演。
可几十年后,这种热辣奔放的舞蹈却被如法炮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上海,夜总会成了另一个销金窟。
民国一代妖姬歌手白光曾用她极富个人魅力的嗓音慵懒地唱道——
英国人就是假正经。
可法国人浪漫啊!
历史学家如此解释康康舞在蒙马特高地的盛行——
法国人选择用热辣的歌舞融化一切郁结难解的心情。
二战德占期间,红磨坊内依然热闹非凡,这也成了后来红磨坊被诟病的理由之一。纵外界战火纷飞,厅内歌舞升平的情景绝非个例。唐朝诗人杜牧曾写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句子警示当权者莫要步了南唐李煜的后尘。同样的,日据时期,上海作为『租界』享有特殊地位,十里洋场的热闹绝非浪得虚名,自然少不了不愁吃穿的社会名流杀时间的娱乐场所。
今天的老上海歌厅已不复存在,但红磨坊仍坚定地屹立在蒙马特脚下,用她独有的风情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睹热辣的法兰西艺术。
红磨坊吸收着岁月的精华,在创造艺术的同时,也成为伟大的电影灵感取材地。到现在为止,不同的导演已经拍过四个不同版本的《红磨坊》(这里仅指电影名字取为Moulin Rouge的,和红磨坊有关的电影还有很多),他们各有特色——1928年德国导演埃瓦德·杜邦拍的最后一部无声电影;1934年美国导演西德尼·兰菲尔德的喜剧电影;以及为中国观众比较熟知的1952年约翰·哈斯顿导演的《青楼孽缘》和2001年巴兹·鲁赫曼执导,妮可·基德曼与伊万·麦克格雷戈主演的大型歌舞片《红磨坊》。
无论口碑怎样,票房几何,这几部以红磨坊为背景的电影无一例外地,都格外强调舞厅纸醉金迷的质感,服饰妆发极度华美,激发着观众的热情,其中1952年版的《青楼孽缘》还获得第25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布景、最佳服装设计等大奖,由此可见一斑。
过去红磨坊里的舞女,是被人不齿的工作。她们做出性感撩人的动作,只为取悦看台上的男人们,满心期待着钓到一个金龟婿,下半生便吃穿不愁。时至今日, 红磨坊俨然成了一个光辉熠熠的舞台,演员们不再低贱,而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员们组成,这些年轻人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他们愿在这方天地发光发热,把青春撒向全世界。
2001年版的《红磨坊》,妮可·基德曼饰演的舞蹈演员Satine的身份界于两者之间,成为新时代舞女形象的代言人。她一方面希望『勾搭』一个钻石王老五实现自己『鲤鱼跃龙门』舞女变演员之路,另一方面又渴求真正的爱情充盈人生。
的确,现代的红磨坊更像一个窗口 ——许多在红磨坊跳过舞的女孩,后来成功地进入影视界。在红磨坊跳了15年的舞蹈演员玛丽莎曾如此评价妮可的舞蹈:『还行吧,她尽力而为了』。仿佛带着一丝戏谑(可见其舞蹈演员的专业度),这可不能算多高的评价,毕竟拍摄中妮可为了练舞一度摔断肋骨,只能坐轮椅拍上半身戏,全组一度停拍等妮可养伤。
可能这就叫做摄人心魂的美吧,甫一抬眼,明亮的眸子里映着动人的光芒。
导演大人发现蓝光下的妮可美得发光(原话哦~ the director found that the blue light made her almost "glow" and therefore stood out during the scene.),所以妮可秋千出场处使用蓝光拍摄。一首《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唱的人心都酥了,哪个老爷还不乖乖跪倒石榴裙下,为女王一掷千金。
在流俗痞子和多情才子之间游刃有余的伊万,原来还有一副唱歌的好嗓子,他的歌声要你不得不信『My gift is my song』,开口跪的最佳诠释。原来刻在时光长河上的,不只有美好的面庞,还有动人的声音。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恰好是其他六种艺术的完美结合。只要资源够高清,音轨够明朗,多年后你还是能欣赏到起码70%以上原汁原味的艺术(刨除心情、时代性等艺差异)。
My gift is my song.
被那双清澈的眸子盯着,被那款款深情的歌声绕着,此情此景,如何让人不动情?也难怪妮可说『每当伊万开口唱歌的时候,我都爱上他了』,假如妮可曾有过精神出轨,也一定在伊万对着妮可散发迷人的音浪攻击时。
2001版《红磨坊》是继91年动画版《美女与野兽》后,10年内唯一一部获得奥斯卡提名的音乐电影。
音乐剧电影较之传统叙事电影,票房吸引力的确没那么强(尤其在中国,21年的《悲惨世界》就是典例),就像不是人人都听得懂歌剧一样。 每个时代,百老汇都能找到属于音乐剧的标志——30年代是《万事皆空》,40年代有《俄克拉荷马》,60年代《芝加哥》,80年代有《猫》,90年代有《为你疯狂》,到了21世纪,则是《妈妈咪呀》。
难怪休叔担任主持的第81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激动地感叹《妈妈咪呀》象征着音乐剧的复兴。
《红磨坊》夹在90年代和21世纪的千禧年开端,却没达到划时代的标志。
究其原因,大概因为诚意不够。
千万别误会,剧组制作砸钱多并不能算是十足诚意。毕竟中国电影不景气的一大原因就是近年来『资本无节制地介入艺术市场』,《红磨坊》也给人相同的感觉。画面漂亮、服饰华美、演员养眼,但也掩饰不了故事落入俗套、歌曲大杂烩的堆砌等明显瑕疵,太华丽反而更容易凸显内在空虚。
总的来说,《红磨坊》到位地诠释了歌舞风月场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一部菲茨杰拉德笔下盖茨比式的生活。但仔细想来,它的浮夸风格很容易让你有种乱入宝莱坞风格的歌舞片,事实上被问及创作灵感来源时,导演 Baz Luhrmann 明确表示来源于印度——
说到底,《红磨坊》作为一部音乐剧电影(musical),演员演唱歌曲却多为现成翻唱,最讽刺的莫过于妮可开场那首华丽惹眼的《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
Sparkling Diamonds
原曲歌词中提到的四种珠宝——Tiffany, Cartier, Black Starr & Frost - Gorham and Harry Winston,但电影背景时代中,Winston还未登场, Black Starr & Frost也并未和 Gorham合并。因此电影中的歌曲进行了改编,Harry Winston被换成Jim Broadbent饰演的角色 Harold (Harry) Zidler,历史上的原型是Charles Zidler。
当然,和某些连拼带凑的制作相比,《红磨坊》已经做了相当专业的校对。可要成为经典之作,只有校对显然是不够的,创造性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评价标准。
连很多叙事电影都请来作曲家在OST上暗暗较劲,以音乐为主打的音乐剧电影却大肆『借鉴』实在是说不过去。
反观2012年的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你就能看出来什么叫走心的作品。任何时代,只有用心的作品,才能走上巅峰,创造神话。
可以说,《红磨坊》是高端玩家的游戏。不谈在音乐剧上的划时代意义,冲着画面的精美程度和颜值&演技巅峰时期的妮可和深情帅气兼有好嗓的伊万,依然值得一看。
不过记得,影片结束要回归现实哦。电影越美,生活越累,华丽的泡沫之所以透着缤纷的彩虹,是因为它已经膨胀到爆炸的边缘了,那是崩溃前夕的瑰丽。
才子佳人的爱情一向很美,只是这段佳话,恐怕在大多数人眼里过于遥不可及。但,谁又能说这何尝不是艺术巴黎的另一种韵味呢?诗人和歌女注定不是平凡人,用普通人的爱情来评价他们也太死板。
那,就在我们记忆中的一个光亮角落,为他们绝世独立的爱情,赞颂高歌吧!
Q5:红磨坊的舞会的创作背景
雷诺阿的《红磨坊的舞会》,1990年卖出7810万美元高价。1899年在法国蒙马特开业的“红磨坊”酒吧吸引了包括英国王太子在内的社会名流及众多年轻作家、艺术家。经历了100多年风雨沧桑的“红磨坊”,在历史的境迁中,丝毫没有褪色,反而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屋顶上旋转的大红风车已经成为巴黎蒙马特的标志,更令全世界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向往。
“红磨坊”长盛不衰的原因还有两个:首先,令众多贪杯者流连忘返的“红磨坊”啤酒,一直严格地遵守并保留了传统的啤酒酿造工艺,独特的口味令无数人开怀畅饮,夜夜不归。另外, “红磨坊”酒吧与法国后印象派绘画大师雷诺阿的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雷诺阿是“红磨坊”的常客,他创作了《红磨坊的舞会》。其后,他受酒吧老板之邀为其创作宣传海报,当那些大胆革新及充满艺术品位的海报贴满大街小巷时,无数人涌向红磨坊酒吧。
法国红磨坊有着悠久的历史,自1899年开业至今,五代经营者将红磨坊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知名品牌,其传统的酿酒工艺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喜爱。
Q6:红磨坊的剧情简介
默诺公爵是“红磨坊”的常客,也是拜倒在莎婷石榴裙下的达官贵人之一。当哈罗德为了改建“红磨坊”而以莎婷设下美人计骗他投资时,公爵爽快地捐出了大把的钞票。
其实,谁心里都很清楚,公爵对莎婷忠实迷恋的背后,隐藏着他强烈的占有欲,他无时无刻不在计算着如何将莎婷据为己有。当默诺得知自己被利用了之后,他那阴暗疯狂的心灵终于暴露了出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以谋杀为手段。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zLPVAUH9m5KL7O7mJ4InQ?pwd=07iw 提取码:07iw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1、萨汀
人称“闪亮的钻石”的红舞女兼高级妓女,出身贫贱的莎婷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悲苦过去,她渴望力争上游成为真正的大明星,在红磨坊经理齐德勒大提拔下,她用最美的容颜与最精湛的歌艺,为世人营造了一个休憩的梦想世界,满足每个男人的幻想。
2、克里斯蒂安
是个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年诗人,他有着极高的艺术天分和创作热情。为了寻找自己渴求的艺术氛围,实现创作梦想,克里斯蒂安离开了古板严厉的父亲,独自到巴黎闯荡。
影片赏析
《红磨坊》的一大特色便是它的色彩和节奏。该片的色彩之绚丽和饱满,给人以梦幻的感觉,光是红色和蓝色就有无数种色泽,其丰富性远远超出对人物的塑造。这种“超越真实”的场景当然不可能实景拍摄,而在现实世界中,大概只有赌城拉斯维加斯才有几分片中的味道。
百分之百的摄影棚置景,也使得各种拍摄角度成为可能:影片镜头的拍摄角度之多、剪接变化之快,足以让人头晕目眩,而这种明显借鉴于MTV的手法,在鲁赫曼手中就像魔术师玩纸牌似的,你还来不及惊讶就有另一个新招出现。
关于法国红磨坊和法国红磨坊与丽都表演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法国红磨坊的详细内容...
今日天气详情" target="_blank">湿度46%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法国红磨坊,以及法国红磨坊与丽都表演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红磨坊 是什么意思?(不要跟我说电影什么什么的,我只想知道 字面意思、词语含义)
- 《红磨坊》是写法国画家劳特累克的真实故事吗?
- 红磨坊的历史
- 声色犬马又何妨?依然清晰记得那张惊艳了时光的脸
- 红磨坊的舞会的创作背景
- 红磨坊的剧情简介
Q1:红磨坊 是什么意思?(不要跟我说电影什么什么的,我只想知道 字面意思、词语含义)
红磨坊英文就是The Moulin Rouge
moulin n. 冰川锅穴
rougen. 胭脂;口红;铁丹,红铁粉
vt. 擦口红;在…上搽胭脂
vi. 搽胭脂;涂口红
Moulin Rouge 只有一个意思就是 红磨坊(巴黎著名歌舞厅)
Q2:《红磨坊》是写法国画家劳特累克的真实故事吗?
出生于贵族家庭的亨利·图鲁兹·劳特累克因为小时候的一次意外事故只能截取一半的腿,一直喜欢的女孩也离开了他。他从此自卑起来,认为自己是个畸形的家伙,而且不会再有女人会爱上自己。他闭门不出,只是画自己喜欢的画。尽管优越的家境使他不愁吃喝,但他决定去巴黎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他在巴黎成了一个街头画家,他的画作还受到了一些收藏家的注意。在这里他认识了姑娘玛丽·莎莱,她的出现使得他对爱情又燃起了一丝希望。然而玛丽的反复无常伤了亨利的心,他不再为她开门,而当他到玛丽常出没的酒吧找她时,玛丽已经醉得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亨利就这样对爱情死了心。亨利为“红磨坊”画的广告画成功付印并贴在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画中女主角——红磨坊的舞女成了巴黎的红星,而亨利也更加出名。但亨利的父亲认为他画这些有辱门风的色情广告画实在不是正经的工作,但亨利拒绝了父母让他回家的要求,坚决留在巴黎。亨利在巴黎开了个人画展,但一如既往酗酒不止。他爱上一个自力更生的服装店老板娘帕奎恩小姐,但却因为不再相信爱情而对帕奎恩的表示无动于衷,当帕奎恩小姐离开他而嫁做他人妇时,他又开始严重的酗酒,不幸滚落楼梯受了重伤。临死前,他的父亲来到他的床前告诉他,他的画作已经被卢浮宫收藏。
Q3:红磨坊的历史
红磨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那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艺术家,在蒙马特高地作画卖艺,使那一带充满艺术气氛,成为巴黎最别致、最多姿多彩的城区之一。由于艺术活动活跃,蒙马特高地街区那弯弯曲曲的卵石坡路的两侧,小咖啡馆、小酒吧生意兴隆。后来,这些小咖啡馆、小酒店里来了一些舞女,她们穿着滚有繁复花边的长裙,伴着狂热的音乐节奏,扭动着臀部,把大腿抬得高高的,直直地伸向挂着吊灯的天顶。当时英国人称这种舞蹈为“康康舞”,认为它很放荡,很下流,禁止在英国演出。
但是,康康舞在蒙马特高地很受欢迎。每年狂欢节,舞者走上街头大跳特跳,人们从城市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社会学者在分析康康舞盛行的原因时指出,1871年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萎靡不振。现实生活中丑闻充斥,金融财团明争暗斗,劳资矛盾加剧。人们厌倦了民族主义者的大话空话,整个民族感到极度的空虚。在重新找回生活坐标之前,法国人感到苦闷、彷徨。然而,忧郁不是高卢人的特点,他们很快就学会用玩世不恭来取代苦闷,这就促使一种放纵的风气在巴黎弥漫。
1889年10月6日,红磨坊歌舞厅在康康舞的乐声中正式诞生。红磨坊画家图卢兹—劳特累克在他的多幅水彩画中描绘了那些贪婪的看客,而他本人最后也沉湎红磨坊,在同舞女的夜夜狂欢中毁掉了生命。红磨坊的舞女,有法国的,也有来自欧洲其他国家及美洲、澳洲的, 她们的愿望不高,只希望能够遇到一位能够善待自己的男人。
红磨坊的历史上,出现过多位有名的艺人,如古吕、摩姆·弗罗玛茨、珍妮·阿弗里尔。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古吕,此人身材丰满,风姿绰约,绿色的缎子拖裙系在臀后,每次走过蒙马特街区,都引起一阵骚动,整整几十年间,她成为红磨坊的代称。不过,此人晚景凄凉,60年代,有记者要为她写传记,才发现她竟住在旅行挂车里。除了舞女,红磨坊还有一些很出名的男艺人,如伊韦特·吉尔贝,以说笑出名,糅合着诙谐和优雅的说笑风格使他成为法国“名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占领期间,国难家愁当头,但舞女不知亡国恨,红磨坊仍然歌舞升平。战后,因为这段不光彩的历史,红磨坊受到严厉批评。
而今红磨坊已成为一家大型的歌舞表演厅,是巴黎的一个旅游景点。如果说它仍保持着百年前某些特点的话,那就是舞者的装饰大致不变,上身裸露,披挂着华丽的羽毛服饰或金属片,但是观众与旧日看客完全不能同日而语,观众是现代文明观众,怀着发现巴黎的心情来看演出,演员把演出作为一种光明正大的演艺事业,不像百年前的舞女,为取悦某一个或几个包养她的男人而强作欢颜。
而今红磨坊有40名女演员、20名男演员,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主要是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女演员必须受过芭蕾舞训练,身高起码应达1.72米,年龄在16至25岁之间。容貌要姣好,笑容要灿烂,大腿要修长,鼻子要俏皮……演员起薪2500欧元,资深演员可达5000,但是主要薪水则是观众的消费。他们付出很多,每周工作6天,每天演出两场。红磨坊现今的主要舞蹈兼独唱演员玛丽莎来自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护士,一个良家女子。玛丽莎在红磨坊当演员整整15年,已与团里一位意大利籍独唱兼杂技演员结婚。她曾在《奇妙》这出歌舞剧(此剧演了12年)中演出过6000场!虽然今年已经33岁,但人们说她仍然具有17岁女孩的身材,表演时她全套行头重12公斤,她能像少女一样“举重若轻”,高高地抬起大腿。她在评论妮可·基德曼在影片《红磨坊》中的舞蹈时说:“还行吧,她尽力而为了。”进红磨坊是不少女孩的梦想,因为红磨坊的经历,就像“阿里巴巴”里“芝麻开门”的神奇密语,令生活出现奇迹。许多在红磨坊跳过舞的女孩,后来成功地进入影视界。
红磨坊是法国娱乐业中一家效益良好的企业。其观众55%是外国人,45%为法国外省人。最近几年,企业采取经营上的一些改革,如通过出售家庭票及各种减价票以吸引观众,取得成功,三年间,营业额从1.3亿法郎上升到两亿法郎。
Q4:声色犬马又何妨?依然清晰记得那张惊艳了时光的脸
1899年,在巴黎蒙马特,一间酒吧正式开业了。谁也没想到,半年后,这间酒吧便红动欧洲。更让人意料不到的是,一百多年来,这间酒吧不仅成了蒙马特地标性建筑之一,也孕育了无比丰富的艺术瑰宝。
它,就是享誉世界的 红磨坊 。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法国都在世界文化艺术上拥有一席之地。且不论每年的巴黎时装周,单说法国女人留给世人优雅美丽的印象,就比法国的知名奢侈品更令人心旷神怡,甚至可谓是男人爱慕,女人嫉妒。
谈及法兰西奔放的歌舞表演,香榭丽舍的丽都和蒙马特的红磨坊便不在话下。两家歌舞表演各有千秋——丽都和美国百老汇更相近,服装考究、演员专业,用它专业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赏者。而蒙马特的红磨坊,则为观众们呈现地地道道的法国原生态歌舞——艳饰、艳丽、艳情。
热辣的音乐、蓬翘的裙摆、扭动的臀部、高抬的大腿是红磨坊歌舞的精髓, 以至于当年的英国人将这种舞蹈命名为 Kankan(康康舞),认为这种舞蹈低俗下流,一度禁止在英国表演。
可几十年后,这种热辣奔放的舞蹈却被如法炮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上海,夜总会成了另一个销金窟。
民国一代妖姬歌手白光曾用她极富个人魅力的嗓音慵懒地唱道——
英国人就是假正经。
可法国人浪漫啊!
历史学家如此解释康康舞在蒙马特高地的盛行——
法国人选择用热辣的歌舞融化一切郁结难解的心情。
二战德占期间,红磨坊内依然热闹非凡,这也成了后来红磨坊被诟病的理由之一。纵外界战火纷飞,厅内歌舞升平的情景绝非个例。唐朝诗人杜牧曾写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句子警示当权者莫要步了南唐李煜的后尘。同样的,日据时期,上海作为『租界』享有特殊地位,十里洋场的热闹绝非浪得虚名,自然少不了不愁吃穿的社会名流杀时间的娱乐场所。
今天的老上海歌厅已不复存在,但红磨坊仍坚定地屹立在蒙马特脚下,用她独有的风情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睹热辣的法兰西艺术。
红磨坊吸收着岁月的精华,在创造艺术的同时,也成为伟大的电影灵感取材地。到现在为止,不同的导演已经拍过四个不同版本的《红磨坊》(这里仅指电影名字取为Moulin Rouge的,和红磨坊有关的电影还有很多),他们各有特色——1928年德国导演埃瓦德·杜邦拍的最后一部无声电影;1934年美国导演西德尼·兰菲尔德的喜剧电影;以及为中国观众比较熟知的1952年约翰·哈斯顿导演的《青楼孽缘》和2001年巴兹·鲁赫曼执导,妮可·基德曼与伊万·麦克格雷戈主演的大型歌舞片《红磨坊》。
无论口碑怎样,票房几何,这几部以红磨坊为背景的电影无一例外地,都格外强调舞厅纸醉金迷的质感,服饰妆发极度华美,激发着观众的热情,其中1952年版的《青楼孽缘》还获得第25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布景、最佳服装设计等大奖,由此可见一斑。
过去红磨坊里的舞女,是被人不齿的工作。她们做出性感撩人的动作,只为取悦看台上的男人们,满心期待着钓到一个金龟婿,下半生便吃穿不愁。时至今日, 红磨坊俨然成了一个光辉熠熠的舞台,演员们不再低贱,而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员们组成,这些年轻人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他们愿在这方天地发光发热,把青春撒向全世界。
2001年版的《红磨坊》,妮可·基德曼饰演的舞蹈演员Satine的身份界于两者之间,成为新时代舞女形象的代言人。她一方面希望『勾搭』一个钻石王老五实现自己『鲤鱼跃龙门』舞女变演员之路,另一方面又渴求真正的爱情充盈人生。
的确,现代的红磨坊更像一个窗口 ——许多在红磨坊跳过舞的女孩,后来成功地进入影视界。在红磨坊跳了15年的舞蹈演员玛丽莎曾如此评价妮可的舞蹈:『还行吧,她尽力而为了』。仿佛带着一丝戏谑(可见其舞蹈演员的专业度),这可不能算多高的评价,毕竟拍摄中妮可为了练舞一度摔断肋骨,只能坐轮椅拍上半身戏,全组一度停拍等妮可养伤。
可能这就叫做摄人心魂的美吧,甫一抬眼,明亮的眸子里映着动人的光芒。
导演大人发现蓝光下的妮可美得发光(原话哦~ the director found that the blue light made her almost "glow" and therefore stood out during the scene.),所以妮可秋千出场处使用蓝光拍摄。一首《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唱的人心都酥了,哪个老爷还不乖乖跪倒石榴裙下,为女王一掷千金。
在流俗痞子和多情才子之间游刃有余的伊万,原来还有一副唱歌的好嗓子,他的歌声要你不得不信『My gift is my song』,开口跪的最佳诠释。原来刻在时光长河上的,不只有美好的面庞,还有动人的声音。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恰好是其他六种艺术的完美结合。只要资源够高清,音轨够明朗,多年后你还是能欣赏到起码70%以上原汁原味的艺术(刨除心情、时代性等艺差异)。
My gift is my song.
被那双清澈的眸子盯着,被那款款深情的歌声绕着,此情此景,如何让人不动情?也难怪妮可说『每当伊万开口唱歌的时候,我都爱上他了』,假如妮可曾有过精神出轨,也一定在伊万对着妮可散发迷人的音浪攻击时。
2001版《红磨坊》是继91年动画版《美女与野兽》后,10年内唯一一部获得奥斯卡提名的音乐电影。
音乐剧电影较之传统叙事电影,票房吸引力的确没那么强(尤其在中国,21年的《悲惨世界》就是典例),就像不是人人都听得懂歌剧一样。 每个时代,百老汇都能找到属于音乐剧的标志——30年代是《万事皆空》,40年代有《俄克拉荷马》,60年代《芝加哥》,80年代有《猫》,90年代有《为你疯狂》,到了21世纪,则是《妈妈咪呀》。
难怪休叔担任主持的第81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激动地感叹《妈妈咪呀》象征着音乐剧的复兴。
《红磨坊》夹在90年代和21世纪的千禧年开端,却没达到划时代的标志。
究其原因,大概因为诚意不够。
千万别误会,剧组制作砸钱多并不能算是十足诚意。毕竟中国电影不景气的一大原因就是近年来『资本无节制地介入艺术市场』,《红磨坊》也给人相同的感觉。画面漂亮、服饰华美、演员养眼,但也掩饰不了故事落入俗套、歌曲大杂烩的堆砌等明显瑕疵,太华丽反而更容易凸显内在空虚。
总的来说,《红磨坊》到位地诠释了歌舞风月场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一部菲茨杰拉德笔下盖茨比式的生活。但仔细想来,它的浮夸风格很容易让你有种乱入宝莱坞风格的歌舞片,事实上被问及创作灵感来源时,导演 Baz Luhrmann 明确表示来源于印度——
说到底,《红磨坊》作为一部音乐剧电影(musical),演员演唱歌曲却多为现成翻唱,最讽刺的莫过于妮可开场那首华丽惹眼的《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
Sparkling Diamonds
原曲歌词中提到的四种珠宝——Tiffany, Cartier, Black Starr & Frost - Gorham and Harry Winston,但电影背景时代中,Winston还未登场, Black Starr & Frost也并未和 Gorham合并。因此电影中的歌曲进行了改编,Harry Winston被换成Jim Broadbent饰演的角色 Harold (Harry) Zidler,历史上的原型是Charles Zidler。
当然,和某些连拼带凑的制作相比,《红磨坊》已经做了相当专业的校对。可要成为经典之作,只有校对显然是不够的,创造性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评价标准。
连很多叙事电影都请来作曲家在OST上暗暗较劲,以音乐为主打的音乐剧电影却大肆『借鉴』实在是说不过去。
反观2012年的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你就能看出来什么叫走心的作品。任何时代,只有用心的作品,才能走上巅峰,创造神话。
可以说,《红磨坊》是高端玩家的游戏。不谈在音乐剧上的划时代意义,冲着画面的精美程度和颜值&演技巅峰时期的妮可和深情帅气兼有好嗓的伊万,依然值得一看。
不过记得,影片结束要回归现实哦。电影越美,生活越累,华丽的泡沫之所以透着缤纷的彩虹,是因为它已经膨胀到爆炸的边缘了,那是崩溃前夕的瑰丽。
才子佳人的爱情一向很美,只是这段佳话,恐怕在大多数人眼里过于遥不可及。但,谁又能说这何尝不是艺术巴黎的另一种韵味呢?诗人和歌女注定不是平凡人,用普通人的爱情来评价他们也太死板。
那,就在我们记忆中的一个光亮角落,为他们绝世独立的爱情,赞颂高歌吧!
Q5:红磨坊的舞会的创作背景
雷诺阿的《红磨坊的舞会》,1990年卖出7810万美元高价。1899年在法国蒙马特开业的“红磨坊”酒吧吸引了包括英国王太子在内的社会名流及众多年轻作家、艺术家。经历了100多年风雨沧桑的“红磨坊”,在历史的境迁中,丝毫没有褪色,反而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屋顶上旋转的大红风车已经成为巴黎蒙马特的标志,更令全世界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向往。
“红磨坊”长盛不衰的原因还有两个:首先,令众多贪杯者流连忘返的“红磨坊”啤酒,一直严格地遵守并保留了传统的啤酒酿造工艺,独特的口味令无数人开怀畅饮,夜夜不归。另外, “红磨坊”酒吧与法国后印象派绘画大师雷诺阿的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雷诺阿是“红磨坊”的常客,他创作了《红磨坊的舞会》。其后,他受酒吧老板之邀为其创作宣传海报,当那些大胆革新及充满艺术品位的海报贴满大街小巷时,无数人涌向红磨坊酒吧。
法国红磨坊有着悠久的历史,自1899年开业至今,五代经营者将红磨坊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知名品牌,其传统的酿酒工艺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喜爱。
Q6:红磨坊的剧情简介
默诺公爵是“红磨坊”的常客,也是拜倒在莎婷石榴裙下的达官贵人之一。当哈罗德为了改建“红磨坊”而以莎婷设下美人计骗他投资时,公爵爽快地捐出了大把的钞票。
其实,谁心里都很清楚,公爵对莎婷忠实迷恋的背后,隐藏着他强烈的占有欲,他无时无刻不在计算着如何将莎婷据为己有。当默诺得知自己被利用了之后,他那阴暗疯狂的心灵终于暴露了出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以谋杀为手段。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zLPVAUH9m5KL7O7mJ4InQ?pwd=07iw 提取码:07iw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1、萨汀
人称“闪亮的钻石”的红舞女兼高级妓女,出身贫贱的莎婷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悲苦过去,她渴望力争上游成为真正的大明星,在红磨坊经理齐德勒大提拔下,她用最美的容颜与最精湛的歌艺,为世人营造了一个休憩的梦想世界,满足每个男人的幻想。
2、克里斯蒂安
是个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年诗人,他有着极高的艺术天分和创作热情。为了寻找自己渴求的艺术氛围,实现创作梦想,克里斯蒂安离开了古板严厉的父亲,独自到巴黎闯荡。
影片赏析
《红磨坊》的一大特色便是它的色彩和节奏。该片的色彩之绚丽和饱满,给人以梦幻的感觉,光是红色和蓝色就有无数种色泽,其丰富性远远超出对人物的塑造。这种“超越真实”的场景当然不可能实景拍摄,而在现实世界中,大概只有赌城拉斯维加斯才有几分片中的味道。
百分之百的摄影棚置景,也使得各种拍摄角度成为可能:影片镜头的拍摄角度之多、剪接变化之快,足以让人头晕目眩,而这种明显借鉴于MTV的手法,在鲁赫曼手中就像魔术师玩纸牌似的,你还来不及惊讶就有另一个新招出现。
关于法国红磨坊和法国红磨坊与丽都表演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法国红磨坊的详细内容...
今日天气详情" target="_blank">紫外线很弱